界面新闻记者|马悦然
中国商业航天发展至今十余年内,资本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。
近期,商业航天领域再传多笔融资消息。2024年12月下旬,蓝箭航天宣布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对其投资9亿元,这创下蓝箭历次融资中机构单笔投资金额最大纪录。该笔资金将主要用于蓝箭航天可重复使用液氧甲烷运载火箭的研制、试验测试及生产。
蓝箭航天表示,此次投资显示出国家对商业航天领域创新企业的支持力度,也表明运载火箭作为制造业最高水平的代表性产品,在国家制造业转型中的战略地位。这也是耐心资本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典型案例。
12月30日,格思航天完成超10亿元A+轮融资,投资机构包括国开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、国开科创、上海自贸区基金等。
国资对商业航天领域投资频频出手,契合了当前国务院对于国有资本的要求。
1月1日,《求是》杂志刊发国务院国资委党委署名文章指出,充分发挥国有资本投资、运营公司功能,促进存量资产盘活和低效无效资产处置,提升国有资本配置和运行效率。牢固树立战略投资、价值投资理念,打造市场化专业化的创新创业投资机构,支持国资出资成为更有担当的长期资本、耐心资本。
“国内的商业航天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,依托于体制内的基本研发能力延伸出来的体系。商业航天是高端制造行业,对企业的能力要求较为全面,既要求全面性又有创新性。”日前,基石资本执行董事浦槟岩在接受界面新闻等媒体采访时表示。发端于2001年的基石资本,是中国最早的创业投资与私募股权投资机构之一。
浦槟岩认为,在产品研发上,中国商业航天发展已经迈过了0-1的过程,现在迈进1-10的商业化阶段。
相比于太空探索技术公司(SpaceX)在成立初期,美国航空航天局(NASA)就在订单、技术上给予了很大的支持,中国的一些创业企业,此前主要通过包括VC、PE创业投资基金等投资得以生存。
“从这个维度上说,资本端对于中国商业航天领域有较大的价值。”浦槟岩表示。
商业航天已成为近年热门投资赛道之一。中国航天工业质量协会统计数据显示,2015-2020年,中国商业航天产值由3764.2亿元增长至超过万亿元,年均增长率达22%,2024年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预计将超2.3万亿元。
界面新闻在网站IT桔子查阅到的数据显示,2024年,中国商业航天赛道共发生22起投资事件,涉及企业包括星际荣耀、深蓝航天、国电高科、微纳星空、天兵科技、中科宇航、东方空间、航天驭星等。
对比2023年的17起,2024年的投资事件同比增长约三成,但仍不及更早之前。2020-2022年,商业航天分别出现24起、26起、29起投资事件。
“2015年起,商业航天领域曾大热过数年,这两年在一级市场整体低迷的环境下仍很活跃。经济转型在寻求有容量的新质生产力,商业航天是其中之一。”日前,建银国际(中国)有限公司总经理赵论语在接受界面新闻等媒体采访时也表示。
建银国际隶属于中国建设银行旗下。赵论语认为,国有资本在选择赛道时会首先以国家政策为导向。站在大国竞争的角度,商业航天是中国必须要大力发展的领域,在这个基础上,再来具体分析商业逻辑,以及推测最合理和可能的产业链逻辑,例如国家队主导哪些环节、市场化企业如何发挥比较优势等。
对于具体的投资标准,浦槟岩从机构角度出发谈及了三点考虑。第一,不希望重复建设,商业航天企业要有清晰的战略选择。在技术和产品上,如果单纯是对体制内的复制和模仿,那没有价值。第二,需要足够强且全面的研发能力,在各个分系统能力上没有明显短板。
第三,火箭产品的测试周期比较长,对测试设备要求比较高,产品测试生产环节需要基础设施的建设,这对企业而言也非常关键。
2020年,基石资本参与了蓝箭航天C+ 轮融资。浦槟岩称,彼时基石看中蓝箭很重要的一点在于,它是行业最先前瞻性做基础设施建设的企业,包括火箭的试射台、总装和发动机的生产基地等,战略定位清晰且有前瞻性。
商业航天领域的一大显著特点是投资回报时间长。在中国范围内,至今少有商业航天企业实现盈利。因此,“耐心资本”对商业航天发展尤为重要。
耐心资本的概念最早出现于20世纪欧美早期的投资市场,是指一种专注于长期投资的资本形式,不以追求短期收益为首要目标,而更重视长期回报的项目或投资活动,通常较少受到市场短期波动干扰,是对资本回报有较长期限展望且对风险有较高承受力的资本。
2023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结束后,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根据会议精神提出,“大力推进投资端改革,推动健全有利于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政策环境,引导投资机构强化逆周期布局,壮大‘耐心资本’”。其中,“耐心资本”这一表述引发广泛关注。
赵论语认为,耐心资本看重的,首先是行业前景,说长坡厚雪也好,星辰大海也好,就是赛道要有足够的容量、能成长出有体量的公司。
他认为,对风险投资来讲,商业航天是一个正常的行业,只不过是从过去的封闭环境开放到一个市场化的商业环境中。相比于创新药等行业,火箭企业的投资回报周期并不长,且其商业逻辑较为清晰,所需要的技术突破在理论上的确定性很高,到头来企业比拼的是综合发射成本和产品稳定性。
浦槟岩表示,商业航天有三高或四高以上的风险特性,包括高风险、高技术、高投入、周期长等。但投资机构并不一定都以盈利性来看投资回报周期,只要企业一直在往前走,不断突破边界,企业价值就会逐渐在提升,商业航天就属于这样一个领域。
从市场估值看,界面新闻据公开资料不完全梳理,国内估值过百亿的商业航天公司主要包括蓝箭航天、星际荣耀、天兵科技、中科宇航等。
反观美国SpaceX,其虽未上市,但估值已经高达3500亿美元(约合2.55万亿人民币),已成为全球最大独角兽。
关于商业航天项目的估值,赵论语认为,通过火箭制造及发射成本、市场需求、价格预测来测算一个标的企业的收入和利润,给出估值是很简单的,但最终实际大概率与测算大相径庭,因为降本曲线、需求释放节奏和竞争格局很难预测准。
此外,他表示,在一家企业成长过程中,能提供支持的资本体量也很重要,在容错好的资本环境下,资本对高估值的接受度会更高,从而为行业引入的资本量大,企业突破的速度会加快。新的产业在最火热时一定会存在泡沫,泡沫才会导入饱和的资源投入。
当前,中国商业航天领域上市公司较少。1月2日,位于安徽省合肥市的中科星图测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(星图测控),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北京证券交易所上市,成为商业航天第一股。
去年12月,曾被商业航天市场寄予厚望的长光卫星则遭遇了上市失败。虽然该公司在IPO终止原因中未提及亏损,但这依然是一家未曾赢利的商业公司。
目前,A股上市对企业盈利均提出一定的要求,例如,境内发行人申请在主板上市,需要最近三年净利润均为正,且最近三年净利润累计不低于1.5亿元等。
浦槟岩表示,国内二级市场层面,尚无明确的针对航天类企业的上市路径。航天类企业在快速发展、高研发投入的阶段,短期内不能盈利,希望能够出台较为明确的IPO上市相关政策。
与中国尚在发展期的行业相比,美国的商业航天起步要早很多,中美两国市场环境、监管环境等均存在一定的差距。
中国和美国的商业航天差距在10年以上。可重复使用的火箭猎鹰9号发射成功后,SpaceX完成商业闭环,进一步拉大了和其他商业航天企业的距离。如果中国民营火箭可以在2025年做成可回收,仅相当于马斯克2015年完成的工作。
“SpaceX的发展也存在特殊性,其供应链体系跟汽车的供应链体系是有相关性的。美国对于行业中早期的失败是会有很高的包容度,对研发和资金存在一定的支持。国内企业可能需要先发展到一定阶段,之后规模化的人员、资本等才会涌现。”浦槟岩称。
浦槟岩提出,中国商业航天领域市场空间很大,无论是火箭还是卫星领域,都能够容纳足够多的竞争对手以及市场参与方。但他认为,未来几年商业航天领域尤其是火箭,格局将慢慢形成,集中度提升。
“火箭产品需要固有的长链条、长周期测试流程,顺利完成后,企业将建立起高壁垒,新玩家进入行业的成本将更高。”浦槟岩称,目前国家队也在进行部分商业化的开放式举动,后续行业可能会形成以国家为主、上市公司为辅的形式。